基督教倫理學不是純理論的教條詮釋、非為律法主義設下定罪的標準、非為處境犧牲神成聖的要求;乃是在關係中尋求明白神的心意。

老年人口的增加必然是一種世界性的趨勢,不僅工業化國家,開發中的國家也亦步亦趨,其影響已到舉足輕重的地步。

敬畏神,謹守他的誡命,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。一切賞心悅目的事,連一切隱藏的事,無論好壞,神都必鑒察。

死是人的一生中遭遇到最困難、最令人駭怕的事。基督信仰對生死學最大的貢獻,就是幫助人安然面對死亡的問題和情境。

傳道書是典型的智慧文學作品,它的信息內容更是超越時空而萬古常新的,尤其是它的實事求是的精神,更能在一般世人當中引起共鳴。

考古學的發現,對智慧文學的比較研究,有很大的貢獻。舊約智慧文學在成為今日的典籍以前,其思想內容早已存在,且影響了鄰近國家的文士。

人如何持定與神的關係?追逐物慾要面對危險和矛盾,追求物質要付出代價,到頭來得不償失,又是一場空。

今日我們需要的,是一種以身作則的「僕式領導」,既虛懷若谷,又言出如山,這是如假包換的「僕人領袖」,不但人見人愛,並且一呼百諾,萬眾歸心。

凡事都有定期,天下萬務都有定時。神造萬物,各按其時成為美好,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。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,人不能參透。

以神為依歸,深信祂喜悅誰,就給誰智慧、知識,和喜樂。所追求的生命意義,不再是焦慮和疑惑,而是驚奇和欣喜。

如何對苦難作最佳的回應,才是正本清源的要旨。人生禍福相倚,否極泰來,感恩惜福,才可以踏實地度完餘下的光陰。

苦難的課題由來已久,它是一個老掉牙的問題。人生苦旅生命充滿了創造性的緊張(Creative Tension),正負並存,甘苦兼蓄。

本書的開宗明義,先報出作者為何許人,再道出作者的心聲,對世事的觀察;接著用詩歌題材的格式提出對世道人生的看法,最後是自我介紹和引論。

傳道者在傳達了許多消極和沈悶的思想以後,仍然指向正常的軌道:「要辛勤工作,儘量享受上帝所賜的恩物」。

切實的心靈關懷、和諧的社會文明以及健全的民主法制,才是管理解決異端邪教的靈丹妙藥。

看起來,主再臨似乎遙遙無期,但這并不是“耽延”,乃是“寬容”,神的心意是“不愿有一人沉淪,乃愿人人都悔改。”

日光之下,沒有新事。彼得的警告言猶在耳,眼看當今異端蓬勃,邪教橫行,令人不寒而慄!

真正的宗教讓人接受真理,產生出的行為必然合理。正信的宗教必須在理性和信仰之間維持和諧的平衡。